众所周知,内娱的脱口秀行业命运多舛。
从早年的爆火,到后来的塌房、翻车频出;
许多演员被封杀、节目被下架。
再到这两年新节目热播,不少名场面出圈。
有了回春的迹象。
但如果你是资深脱口秀爱好者,恐怕也会隐隐察觉,这背后依然问题重重。
保不准哪天又爆出惊天雷霆。
行业潜规则、内容审查、资本操控,这些隐秘的枷锁,从未真正松绑。
巧合的是。
一部豆瓣评分高达9.1的美剧,正好聚焦于一名爆火后被封杀的脱口秀女演员。
它没有回避任何敏感话题。
而是狠狠撕开了脱口秀行业的表象,把许多观众不敢深想的黑幕一一扒出。
这就是——
《绝望写手》第四季
![]()
这部剧不只是娱乐,更是镜子,映照出全球脱口秀行业的共性痛点。
尤其是与内娱高度重合的那些隐疾。
今天,鱼叔就来深入聊聊这部剧,结合内娱现实,探讨脱口秀的绝望与希望。
![]()
先带没看过这部剧的鱼友们,快速回顾一下前三季的情节。
《绝望写手》的女主黛博拉,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脱口秀演员。
![]()
业务能力极强,在圈内赫赫有名。
但随着年龄增长和行业变化,她的表达越来越保守。
只讲观众爱听的老梗,情绪刺激足,技术娴熟,可内核却空洞乏味。
她的段子像是一杯加了太多糖的咖啡,甜腻却不解渴。
直到她遇到一位年轻、敢讲敢写的写手艾娃。
![]()
艾娃是Z世代的代表,敢于直面社会议题,敢跟平台硬刚。
在艾娃的激励下,黛博拉开始回望自己旧有的创伤和所处的现实。
她把积压多年的痛苦经验,包括家庭创伤、职业挫折——写进段子里,创作出了全新的专场。
这一场回归初心的表演,不仅让她重拾对脱口秀的热情,还让她攀上职业生涯的新巅峰。
甚至得到了电视台主持深夜脱口秀节目的机会。
![]()
本以为,这回黛博拉要大杀四方了。
但没想到,第四季一开场,她就麻烦重重。
甚至到了被电视台打码、封杀的境地。
![]()
为什么?
因为她在一次直播中,揭了节目组的老底,曝出了幕后潜规则和各种行业内幕。
这场「自爆」不是一时冲动,而是长期积压的爆发。

剧中,黛博拉早知这一行有太多潜规则,但她一度选择忍耐,直到忍无可忍。
首先是情绪剥削。
黛博拉曾遭遇前夫出轨自己的妹妹,这让她情绪崩溃,甚至意外造成一场火灾。
这本是她不愿提起的伤痛回忆,其中还有太多误解和讹传的成分。
![]()
但因为毫无人道的合约,她不得不为了现场效果,反复自揭伤疤,佯装洒脱。
每次上台,她都像在撕开自己的旧伤口,鲜血淋漓,却要笑着说「没事,这只是个笑话」。
这种剥削,不仅消耗她的精神,还让她成为观众的「情绪商品」。
![]()
其次是资本决断。
黛博拉在拉斯维加斯饭店讲了近40年脱口秀。
哪怕她依然勤勉、上进,不缺忠实受众。
但只要老板一句话,她的舞台就可以直接被娱乐界新秀——比如爆火的说唱歌手取代。
说起来,今年的《喜剧之王单口季》也有说唱歌手担任评审。
资本的逻辑很简单。
谁能带来更多流量,谁就上位。
黛博拉的资历和才华,在金钱面前一文不值。
这也让鱼叔想起内娱的许多老牌脱口秀演员,他们辛辛苦苦耕耘多年,却因为一档新节目的「年轻化」策略,被边缘化。
再者是言论受限。
黛博拉一直追求用更有力度、更尖锐的表达。
![]()
但总是因为平台制约、审查牵制,或是怕破坏喜剧氛围等各种原因,最后不断收缩内容边界。
退回到不痛不痒的娱乐、八卦话题。
她的段子从最初的「冒犯艺术」变成了「安全娱乐」,失去了灵魂。
剧中甚至揭示,在很多不见光的角落,还存在大量性骚扰、权色交易等丑闻。
![]()
黛博拉当初为争取深夜档电视节目,甚至一度用女色做诱饵,陪男高管打高尔夫球。
故意姿态性感、说话迎合,处处示弱。
![]()
这不是个例,而是行业常态。
资本和平台掌控一切,演员被当商品。
内容只要能剪出吸引眼球的爆点、金句,质量根本没人管。
节目组表面上说想加入有价值的社会话题,结果还是把精力花在请知名演员、网红,大聊圈内八卦上。

写手们每天改稿熬夜,却没有话语权,习惯了随时被否决。
节目看似自由、随性,实际上完全是权力和流量的游戏场。

黛博拉起初还为了职业生涯,一再退让。
但当高管要求她辞退掉自己最信任的写手艾娃时,她终于明白,不能为了自保失去更多。
于是,她选择破釜沉舟。
在直播现场撕破脸皮,疯狂爆料内部重重黑幕。
因此被彻底封杀,失去了所有舞台。
![]()
![]()
以前,黛博拉以为是上层太坏,总觉得自己掌握了话语权,就能重塑行业。
但当她真的站上业内金字塔尖,却发现自己还是什么也做不了。
她不是没有选择,而是每一种选择都指向更深的牺牲。
![]()
这部剧不只是讲故事,更是深刻剖析了脱口秀行业的结构性问题。
为什么潜规则、黑幕屡禁不止?
剧中一一拍了出来,鱼叔来层层拆解。
首先,脱口秀内容靠「真实」出圈。
但由于其喜剧性、平台的商业性,只有「真实」是远远不够的。
剧中,节目为了吸引中年女性观众,绞尽脑汁想打造「妈妈」话题。
但讽刺的是,一位有才华的孕妈前来应聘写手,黛博拉却以她的身体「难以胜任高强度工作」为由拒绝启用。
面对育儿制度的段子,也担心太过沉重,很快舍弃。
转而选择了一位「假装怀孕」的舞蹈网红上节目。
只因她镜头感强、能制造噱头。
平台并不关心「真实」本身,而更看重「可消费的真实」。
![]()
这种逻辑,在内娱脱口秀中同样盛行。
比如程璐和思文的「离婚梗」。
这些「真实」被包装成可消费的产品,观众哈哈一笑,却很少深挖背后的社会议题。
如果演员敢讲更深的,比如家暴或不公,立刻就会被贴上「敏感」标签。
其次,平台为了爆点、金句,不惜逾越道德底线。
在资本眼里,只有能传播、能引战的片段,才值得上节目。
剧中,为了展现火辣孕妈的舞姿,不惜让她吸毒也要把她推上台。

这种极端情节,虽然是虚构,但反映了现实中的流量至上。
内娱脱口秀节目也常常制造某种对立,就是为了达到出圈的效果。
第三,行业生态上冷下热,权力关系不透明。
节目由投资人、平台高层主导,编剧、写手没有决策权。
观众看到的光鲜亮丽的舞台,背后是一个高度层级化的强控体系。
决定权掌握在极少数人手中,内容也变成他们操控舆论的工具。
大量有才华却没有后台的新人,被拒之门外。
![]()
还有,观众审美变了,但接受范围没有变广。
人们想听真话,但不敢太真,也不要太多。
舆论环境的复杂,使得稍有风吹草动,很多演员被吓回安全区,只得讲无关痛痒的八卦,自嘲。
女主身体力行冲破了性别枷锁,也会被指责没有帮助其他女性。
不断形成新的表达困境,使得脱口秀只能在越来越窄的缝隙中勉强存活。
![]()
![]()
这部剧之所以季季封神,是因为它将一个创作者的绝望拍得如此真切。
她们不是困在才华不足,而是困在一个将表达商品化、舆论娱乐化的系统中。
把脱口秀从「真诚冒犯」的舞台,变成「爆虚伪金句」的流水线产业。
![]()
但这部剧也没有止步于对行业的怒吼,最后还是把镜头对准了创作者自身——
那些被困住的绝望写手,该怎么办?
这部剧的回答是:
创作者的生命,不是被观众的认可点燃的,不是被某一档节目或者平台算法托举的。
而是被「继续写下去」这一姿态本身延续的。
![]()
被封杀的黛博拉,其实完全可以选择隐退。
她的口碑和粉丝,足以让她在行业内混吃等死。
甚至她一开始就选择躲在安全区,用能被大部分人接受的笑话,守住一部分受众。
一开始就拒上知名电视节目,留在自己已经成功的小剧场里,享受鲜花和掌声。
但她还是几番折腾,已经迈入老年,又翻出多年前的创伤经验,大胆用沉重话题开新专场。
上国民性的电视节目,适应更新、更广的受众,和更艰巨的挑战。
![]()
被封杀后也不愿消停,去新加坡线下复出。
也因此永远有崭新的经验,崭新的思考和创作。
她一步步走出绝望,不是观众给的,而是自己争出来的。
![]()
这让鱼叔联想到许多真实的脱口秀演员。
比如,美国的汉娜·加兹比。
她的专场《Nanette》大胆揭露性侵经历,挑战传统脱口秀形式,一度引发争议。
但也让她重生。
同样在内娱,近来爆火的房主任、Echo、步惊云、王小利。
她们敢于把最私密、最沉重的经历搬上舞台。
这些段子,不是刻意迎合。
而是用最真实的体悟淬炼出的喜剧表演,比讨好的金句更能让人共鸣。
![]()
细细想下,这些年真正打动观众的段子,哪一个不是来源于切实的个人经验?
![]()
这和本剧的表达不谋而合。
她们也都证明了,创作不可能永远安全。
但,「写下去、讲出来」这件事本身,才是这个行业真正的生命线。
![]()
全文完。




